“如果没有广交会,世界贸易的很大一部分将会
发布时间:2025-10-26 09:35
“第一次进入流花路展览馆,我就迷路了。” “第一次去琶洲,我发现逛了三个舞台都无法满足我的向往。” 10月25日,“广交会在我”故事分享会在广交会展馆举行。参加过数十届的“老广交会”和初涉广交会的“新广交会”齐聚广交会,分享不解之缘。本次分享会由中国对外贸易中心、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,南方国际传播中心南方承办。同时,每个故事都像一部传记,勾勒出广交会几十年来的变迁;也像一组镜头,揭示了半个多世纪发展的“中国第一展”的底层逻辑:让“广交会连接世界”的故事得以延续让“互利共赢”的成果更加丰硕。 “拼”打造最硬核贸易平台 参展商和采购商互不了解对方的语言,生意怎么办?来自突尼斯的广交会VIP买家、香港嘉华有限公司总经理布里迪·陶布克(Bridy Taubuk)表示,这是他1995年第一次来到广交会时的第一个问题。“30年前,没有翻译,这是一个大问题。”然而,挤完广交会流花路展馆的电梯后,第一个出来的展位就“回答”了陶布克的疑问:买家“多少钱”就够了,卖家会得到一个计算器。双方将在点击按钮的过程中进行报价和还盘,最后握手以达成交易。 “听着计算器奏出的‘讨价还价交响曲’,我亲身体会到,中国人真是勤劳啊!”陶布克叹了口气。 “就是这么难使广交会成为全球最硬核的贸易平台。 “如果没有广交会,世界贸易就会损失一大块。”在与会嘉宾的记忆中,规模大、品种丰富一直是广交会最鲜明的标签。大多数嘉宾坦言,初来乍到难免“缺席”;但一旦抵达,就不会空手而归。“转眼间,我就参加了第48届广交会。”帕特里夏说。 Barreiro,智利采购商,Sodimac亚洲采购总监。记得1998年第一次参加会议时,巴雷罗的第一印象就是“累”。 “智利和中国位于世界两端,长途飞行自然很累;我还代表南美洲最大的房屋建材公司,要为7个国家的240多家商店寻找货源。”巴雷罗说,“Af检查完货源后,我们还要去工厂进行现场检查。单程车程需要 6 个小时,可想而知有多困难。” 改善很快就来了:21 世纪,广交会从流花路展馆搬到了琶洲展馆。巴雷罗发现,现代化的展馆带来了更好的购买体验,面积更大,但没有溶解机会密度。到目前为止,SODIMAC 进口了 10 亿美元和约 55,000 个自有品牌的集装箱。 每年都有来自中国的产品。 “从五金、布料、家具到灯具、小家电,我们几乎一次逛了三个阶段。 “这绝对是一场‘不可思议的展会’!”巴雷罗说。搭建起一座团结更多人的“贸易桥梁”一眨眼就过去了,一眨眼几十年就过去了。在“新广州”阿纳通用贸易有限公司创始人胡塞·S·加拉达里参加广交会时,dships的“老广交会”人成为了一个传奇。 “‘空间狭小’、‘单程六小时’等困难已经不复存在,但我们这一代人仍然面临着挑战:变革,尤其是在科技领域。”侯赛因说。迷雾中,幸运的是,参加了两届广交会后,侯赛因找到了面对挑战的信心。他说,原本只关注自己的公司,但在考察中国供应链的过程中,他很快意识到广交会背后的巨大力量。 “虽然展厅还是老样子,但每一届都有新体验,新产品、新理念一一涌现。”侯赛因说,“我家里很多家人经常来西方,我是第一个来广交会的人,这份简历让我很高兴。”当前,单边主义、保护主义抬头。如何看待“东方”和“西方”,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是共同关心的话题分“新广交会”和“老广交会”。在分享会上,亚美商会常务理事陈燎瑞提出了自己的观点:当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与第二大经济体发生冲突时,实际上传递出一个信号——作为经济强国发现“制造”与“贸易”之间存在不平衡。 “一个仅依赖制造业的经济将成为‘孤岛’,而一个仅依赖贸易的经济则无法承受压力。”陈立瑞分析,因此,各国都在“制造”和“贸易”之间寻求平衡。以广交会为代表的商务活动,让中国找到了“鱼与熊掌兼得”的解决之道。陈立锐表示,广交会的“贸易桥梁”作用一直受到美国企业的重视,亚美商会的很多会员都有在广交会举办专题展览的经验公平;即使在Covid-19疫情期间,一些会员企业也通过“网上广交会”与合作伙伴建立联系。 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,‘广交会是寻找供应商和新产品的最佳平台’逐渐成为美国企业在亚洲开展业务的主要共识。”陈立锐说,“近年来,商会还邀请美国海关以及亚马逊、DHL等巨头给供应商进行讲座,告诉他们如何在美国合规销售商品。” “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需要更多像广交会这样的平台。在这里,‘团结’的力量激励着每个人,使我们能够团结起来实现更大的目标,”侯赛因说。南方日报记者 邵一红